珠江水泛起粼粼波光,将两岸的繁华与生机揉进晚风里。6月29日,“我们一起去看海”全媒体宣传活动采访团飞抵广州,一场关于“国际视野”“绿色发展”与“人文温度”的海事故事,在珠江之畔徐徐展开,这片承载着千年航运记忆的水域,正以新的姿态,讲述着中国海事的文明故事。

珠江岸边游人如织。荣毅 摄
国际舞台的中国印迹
来到广东海事局会议室内,海事人走上讲台,用几段跨越国界的故事,勾勒出中国从规则“参与者”到“制定者”的成长轨迹。
船检处工作人员讲述道:“当年一场重大海难暴露了国际规则的空白,我们用技术方案敲开了参与全球规则制定的大门。”他说,“我们推动救生筏标准升级,用多年时间让‘生命至上’从中国经验走向国际共识;再后来,我们又率先在IMO(国际海事组织)提出新能源海运安全议题,把中国智慧写进未来规则。”
“船员是航运的‘流动名片’,更是漂泊的‘海上家人’。”他望向墙上的世界地图,地图上数十个国家的标识连成一片,这些都是与中国签署船员证书互认协议的伙伴。“每一张证书都像一座桥,让中国船员的足迹越走越远。”他说,“这些数字背后,是船员热线常年无休的耐心,是健康管理为船员筑起的‘安全网’,更是我们对‘船员是关键工作者’的郑重承诺。”
生态文明的崭新答卷
在珠江码头,采访团将目光转向内河航运。
“珠江上的新能源客船,是‘新质生产力’的试验田。”广州内港海事处的技术人员讲述,“新能源车已经随处可见,我们也致力于不断完善新能源船舶。目前投入运营的游船,用‘零排放’让污水不沾江水、岸电替代燃油,我们用‘全周期关怀’让船员上岗前有‘身体+心理’的双健康保障,把‘绿色’和‘人文’都装进了珠江航运的每一寸航程里。”
码头边,新能源游船上的船员们分享道:“以前开燃油船,机舱里总有股子油味,现在开电动船,安静得能听见水浪声。”说话间,暮色四合,游船即将离港,满载一船欢笑。江面上的船灯、岸边的霓虹交相辉映,照见的不仅是珠江的美,更是广州海事人守护生态、服务民生的初心。
从国际规则的“制定者”到珠江渡运的“向新向绿”,中国海事的文明,是人文与温情的交融,是生态与发展的共赢。当游船驶过广州塔下时,“我们一起去看海”和迎接中国航海日的主题灯光依次亮起,映照在江面的涟漪里,荡漾起中国海事向深蓝、向未来的力量。(记者:荣毅)
